P2P也有獨特的美顏相機,從而使市場及投資者看起來很美
年化收益5%的理財產品,與年化收益50%的相比,從風險上有著本質的不同。但高風險、高收益這個道理,并非人人都懂。為了生存、發(fā)展,P2P網貸平臺就開始各種“化妝術”,讓自己看起來可以“無風險、高收益”。
此前經濟觀察網曾報道網貸行業(yè)壞賬率情況,如今這一現(xiàn)狀已引起金融領域的智能搜索平臺第三方機構的關注。
5月18日,第三方評級機構與人民大學國際學院金融風險研究室發(fā)布第二期網貸評級中,P2P網貸行業(yè)的風險仍然讓人擔憂。其中,壞賬率存在的貓膩就十分突出。
P2P化妝術
在金融體系里,壞賬率是對風險最為直觀的反映。但目前,P2P行業(yè)在計算壞賬率方面缺乏統(tǒng)一標準,各個平臺都會選用利于自己的界定標準或計算方式,導致壞賬率并不能真實反映行業(yè)風險。
隱藏風險還只是P2P“化妝”的手法之一。在一次內部交流會上,一家網貸平臺的市場公關總監(jiān)將自己的成功經驗總結為“只要不被抓住,想怎么吹就怎么吹”;還有一些網貸平臺為了增加信用背書,十分樂于加入一些行業(yè)組織,于是各種互聯(lián)網金融“協(xié)會”應運而生;甚至有一家地方的P2P網站創(chuàng)始人,將自己在人民大會堂內的照片放大懸掛在線下門店,向投資者宣稱有極硬的政府關系……
啼笑皆非的“化妝術”換來大量的投資客,而主動提示風險的做法卻會“趕走”用戶。此前,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在公開場合“自曝”該平臺的壞賬率年化約為5%-6%后,引發(fā)外界對陸金所甚至整個P2P行業(yè)不良情況的諸多揣測?;蛴捎谥鲃犹崾疽粏物L險項目等因素,陸金所甚至一度被某網貸評級機構拉入黑名單。
據(jù)了解,目前有些P2P平臺的壞賬率已經上升到20%以上,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度較高和規(guī)模較大的平臺。
誰來洗掉“化妝品”?
精心“化妝”的面容很難窺探真實面目,誰來洗掉層層“化妝品”,讓投資者清晰看到網貸平臺的真實壞賬率?
此次,一些被下調評級的網貸平臺們更是頗有微詞。他們認為,目前市場上的第三方評級機構的評定標準并不一致。之前陸金所壞賬風波中,有點第三方評級機構就將其“拉進黑名單”,但有的做出的判斷卻是“暫不調整”。
目前,網貸平臺的態(tài)度對第三方評級機構也十分糾結,一部分網貸平臺對此感到恐懼,他們認為對一個初級市場進行評級很可能形成“評級壟斷”和“霸權”;但同時,一些新晉或經營較好的平臺又希望能夠得到評級的背書,以此增加競爭力。
評級報告是否可信,客觀的身份是關鍵,另外需要大數(shù)據(jù)資源和分析能力,最后,還需要經得起時間和市場的考驗。
“P2P平臺收益率充滿誘惑,但在選擇投資平臺和產品時,要根據(jù)自己的投資經驗與資產狀況,綜合理智地進行選擇,切忌唯收益率是從,單純地將收益率與安全性掛鉤,最后終究要品嘗投資失敗的苦果?!贝蟪陕蓭熓聞账わS律師說道。
評論列表